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黄勇专访:拉脱维亚希望打造成一带一路中转站(2)

·  欧洲网 http://www.ouzhou.cc 日期:2017年12月18日_2017-12-18

  新华网:拉脱维亚总理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称愿做“一带一路”上的中转站,您觉得拉脱维亚有哪些优势成为中转站?


  黄勇:拉脱维亚地处欧洲大陆腹地,西邻波罗的海,历史上就是欧洲地区贸易的一个重要集散地,如今她依然是连接新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结点。里加市既有波海三国中最大港口,也有波海地区最大国际机场及铁路枢纽站,交通物流是拉经济的支柱产业。凭借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优势,拉脱维亚希望将自身打造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物流中心之一,也就是“一带一路”上的中转站,而中国在铁路、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物流领域拥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,中拉供需对接、优势互补,可以说,拉脱维亚积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把自身打造成中“一带一路”上的中转站的经济发展思路是正确的。


  新华网:拉脱维亚人民对中国政府及“一带一路”持怎样的看法?


  黄勇:总的来看,拉民众对中国政府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持积极友好态度,尤其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民心相通领域,日益密切的中拉人文交往为拉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夯实了民意基础。


  历史上,拉脱维亚人民就对中国及中国人民怀有友好交流愿望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的逐步展开和深入,拉民众希望了解中国、加强合作的愿望更加强烈。拉议会拉中友好议员小组人数已达议员总数的三分之一,政界、商界、学界精英人士建立各种形式的研究“一带一路”组织。致力于中拉友好交流的拉脱维亚留华同学会于去年正式成立,成员正在快速增加。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已遍布拉知名高等院校及普通中学。在中国,学习拉语也日益受到中国青年的青睐,已有数所中国高校开设了拉语专业课,几十名中国学子已抵达里加开始学习拉语课程。在“一带一路”民心相通工程的推动下,中拉两国,正在从遥远的东西方国度,逐渐变为近在咫尺的合作交流伙伴。


  去年11月,李克强总理正式访拉并出席第五次中国—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,这是中拉建交25周年以来中国总理的首次到访。李总理的成功访问将中拉关系推向了新的历史起点,为中拉两国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深化合作夯实了政治基础。从访问成果来看,中拉两国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加强多领域合作达成重要共识,拉愿积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政治意愿更加强烈,积极推动在基础设施、交通物流、清洁炼油、旅游、农产品等领域加强同中国的互利合作,希望成为中国企业进入中东欧市场的门户。可以说,李克强总理对拉脱维亚的访问给中拉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,从传统的贸易交往扩大到产能合作、交通物流合作,并扩展到文化、教育、科技、卫生等多个领域。中拉两国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的务实合作潜能将得到深入挖掘。


  新华网: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后,中拉之间还能在哪些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?


  黄勇: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中拉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,应该说,中拉之间在“一带一路”上的合作才起步不久,未来合作将朝向全方位、宽领域、多层次发展,涉及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“五通”的方方面面。两国政府已经签署了共同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谅解备忘录,拉朝野上下对积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有着广泛共识和极大热情,双方在推进政策对接方面保持着良好沟通与协调。目前,双方正积极推进并不断深化贸易、交通物流、旅游、教育、文化等领域交流与合作,这也是当前中拉双方正重点推进的合作领域。我们有信心,在双方共同努力下,上述领域合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多更大成果。


  新华网:“16+1合作”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在哪些方面有契合点?这对未来中拉两国关系的走向产生何种影响?


  黄勇: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后,“16+1合作”的层次、意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。中东欧国家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。目前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已建成或正在筹建的协调机制或平台有20多个,涉及经贸、投资、旅游、地方合作、交通、物流、技术合作、卫生、金融等多个领域。“16+1合作”已经成为在欧洲方向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最重要平台之一。在“16+1合作”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以前,中拉关系更多限于双边层面,其合作空间、前进动力和发展潜力都十分有限。“16+1合作”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中拉在更高层次、更宽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,未来双方可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和“16+1合作”挖掘更多合作亮点,创造更多合作成果,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。